查看原文
其他

三大沙漠联手来袭,他们种下亿棵梭梭树

2017-07-07 工人日报摄影部 工家视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523o9vs2s&width=500&height=375&auto=0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分布着乌兰布和、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三大沙漠,它们曾一度想要“握手会合”。为了斩断“沙魔”的进路,近年来,当地因地制宜,实施禁牧、植树和大力推广沙产业等措施,在防沙治沙的同时试图走出一条发展致富之路。

—荒漠人家—

↑航拍泾渭分明的草场与沙漠交界处。


↑当年草场周围立的围栏,现在已被沙漠吞噬了一大半。


↑从高空俯瞰牧场里的一处水洼。在方圆上万亩的牧场,只有这里有一处人工挖掘出的水洼,不断有水渗出,确保当地牧民抽水灌溉梭梭树。


↑一棵刚刚浇完水的梭梭树苗。树坑像一颗心形。



—人沙大战—


↑侍生材在自己的草场放牧,远处起伏的沙丘像饥饿的猛兽正虎视眈眈。沙丘在三四十年的时间里往前推进了500多米。


↑侍生材家门口唯一的一棵沙枣树,这是爷爷当年亲手栽种的。现已成为羊群的乘凉、饮水之地。


↑航拍侍生材家门口唯一的一棵大树。


↑侍生材小时候住的土坯房已经废弃,不远处的新房是在政府的资助下建成的。


↑侍生材的妻子杨会琴穿上裙子和高跟鞋,装扮一新准备去乡里开会。



—荒漠致富经—


↑潘金泽在自家牧场查看梭梭树的成长情况,今年他栽种了1700亩梭梭树,加上之前栽种的一共有近3000亩。


↑潘金泽开车不小心陷到了沙丘里,侍生材帮忙挪车。


↑潘金泽在饭前询问工人们的浇水进展情况。这已经是第二次给梭梭树浇水了。


↑潘金泽和工人们的的爽口小菜——腌沙葱。他们一般早晨吃馒头,午饭和晚饭吃面条,随口就是一坛子腌沙葱,沙葱是牧场里现采的。


↑潘金泽在已经长大的梭梭树跟前种下了有“沙漠人参”之称的肉苁蓉。


↑为了防止牲畜破坏梭梭树,牧民要把种梭梭的牧场用铁丝围起来。


↑潘金泽夫妇唯一的儿子在左旗工作,家里只有他们两口子,旁边的自动麻将机已经快半年没开了。不像前些年,他们骑着摩托去乡亲家打牌。现在年轻人少了,大家事也多,没时间。



—荒漠“园丁”—


↑6月28日晚上19点14分,年秀花(图右)和姐姐年秀芳给今年刚栽种的梭梭树浇当天的最后一车水。从3月11日离开甘肃老家,她们已经有近4个月没有回家了,她俩和其他几名工人一起养护着这里1700多亩新种的梭梭树。


↑取水地离浇水地有几公里的距离,开车要近半个小时,一般一辆水车一天可以浇水6车次,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中午因为天气炎热,需要休息3个小时。


↑航拍工人们在草场为今年新栽种的梭梭树浇水。


↑浇水的活虽然不重,但每天走在草场风吹日晒很熬人,姐妹俩用头巾把自己裹了个严实。


↑忙碌完一天的工作后,浇水工人们坐在地头休息,等待同伴一起回家。


↑一只在草场张望的蜥蜴。随着保护措施不断加大,牧场的生态正在逐渐恢复。


↑浇水的工人在简易工棚休息。


↑6月27日20点55分,辛苦了一天的浇水工人们在吃晚饭。这里的主餐基本都是面条。


↑21点14分,一位吃完晚饭的浇水工人把床搬到了草场边。这里凉快、安静,没有蚊子,只是手机信号比较弱。




荒漠人家


文 | 杨登峰


“沙子朝我家走了500米”

    

628中午,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通格图嘎查(嘎查即村子),在自家望不到边的草场里,侍生材倚靠在摩托车上清点星星点点的羊群。今年天旱少雨,牧草在阳光的暴晒下颜色愈发黯淡,羊群在安详地吃草,不远处起伏的黄色沙丘如同饥饿的猛兽正虎视眈眈。“我在这里住了40多年,我小的时候,沙子离我家还有1000左右,到现在沙子已经朝我家走了500。”侍生材对现状无可奈何。

侍生材的爷爷在上世纪60年代举家从甘肃武威来到这里,开始为牧民放羊,最后定居于此,现在共有21640亩草场,养了300多只羊和7头毛驴。当地政府为了保护环境,规定像他们这样草畜平衡的人家,最多只能养350只羊,并且鼓励牧民禁牧种树,并对这样的家庭进行补贴。“我们这的草算不错的,尤其近些年植被有所恢复,可放羊挣不了多少钱。不像隔壁的苏海图嘎查,他们靠种梭梭树把钱挣了。”侍生材的妻子杨会琴说,他们家也围了2000亩的地准备种梭梭树。

他们唯一的儿子现在在阿拉善左旗开了家广告公司,早已告别了牧民生活,他们也会在冬天去左旗住段时间。对于以后,即将50岁的侍生材并没有长远打算,只是他的妻子杨会琴说:“等我们老了,就把草场的牲畜都卖了,让草场自然恢复,再在家跟前种一排树,等夏天回家的时候能凉快点。”


老潘的生意经


从杨会琴的家到她所说的隔壁苏海图嘎查潘金泽家要开车半个多小时。

潘金泽和侍生材一样,父辈都是从甘肃搬迁至此,只是他的草场面积只有侍生材的一半,并且他们这里属于红土,植被少,养羊不划算,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连女孩子都不愿嫁过来,并且为了保护周围脆弱的环境,苏海图在2010年的时候就已经禁牧了。

穷则思变。因为了解到老家甘肃有人在种梭梭树,并可以在梭梭树前种肉苁蓉,既防沙固沙,又能创收致富,苏海图的牧民们也开始了尝试。潘金泽对自己的首次尝试记忆深刻。他早在2001年就试种了30多亩,结果被秋天的一场洪水冲得一干二净,买树苗、拉围网,六七千元的投资打了水漂。2010年禁牧之后,又有人开始种,政府也开始对种梭梭树的牧民进行补贴。潘金泽这次尝试种了280亩,结果大获成功,到现在他已经种了近3000亩,而全村里已经有33万亩梭梭树林。曾经乡上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富裕村。

当地政府也一直鼓励牧民种植梭梭树,加大沙产业的开发。从去年开始,每年新种的梭梭树如果来年达到一定的成活率,每亩的补贴已经增加到200元。而在一棵长了三四年的梭梭树旁边种上肉苁蓉,三年后收割,每亩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潘金泽已经种了28亩。

为了保证新种植的梭梭树的成活率,他们不得不雇人给树浇水。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补贴,还决定了几年后能否种上有“沙漠人参”之称的肉苁蓉。


草原两姐妹


48岁的年秀花是和54岁的亲姐姐年秀芳一起出来打工的,她们清楚地记得今年311日离开老家来到苏海图打工,期间从未回过家。从种梭梭树和肉苁蓉开始,一直到现在给树浇水,管吃住,种树每天200元,浇水每天140元,再有十多天他们就可以回甘肃古浪县的家了,家里的麦子等着他们回去收割。

“这里是人少活多,我们老家是人多活少,像梭梭树,从种下到成活,一年内至少要浇3次水。”年秀花每年都要出来打工,收庄稼、去工地,她都和姐姐结伴而行。丈夫则在家里,照顾老人,养了70多只羊,还要忙地里活,女儿正在兰州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费是他们家每年最大的开销。

每天6点多起床,赶在中午最热的时候回来吃饭、休息,3个小时后再出去,一直忙到晚上8点多,浇水的活虽然不重,但每天走在草场风吹日晒很熬人,姐妹俩用头巾把自己裹了个严实。

629清晨,苏海图上空电闪雷鸣,阵阵狂风中零星飘落下两个多月来的第一场雨,年秀花姐妹和其他几位工人像往常一样几口馒头下肚,提着一大杯水向草场深处走去。

 




《工人日报》7月8日  四版



 


摄影  杨登峰

编辑  王伟伟



END

工人日报摄影部微信号    36次推送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盲人IT工程师——互联网的另类极客

守望古法宣纸丨看完这个你就知道市面上的宣纸多为假冒

“北漂”买房记

共和国的中流砥柱丨60多年来,他们的形象从未褪色

中国工人下南洋,迎娶当地白富美,有了事业有了家

雄安一周记

于文国:百里高山戏 乡土游子心

工人日报两会图片精选
文件袋里看两会 | 基层代表委员的另一面

姚主席来了——姚委员这五年

北京进入两会时间

她每天花费225元,从沧州坐高铁到北京跨省上班

这样的幸福你有吗?丨春节手机摄影大赛获奖作品选

一个国家的春运简史丨工人日报春运图片档案独家揭秘

月入过万的北京月嫂有多难——“阿姨大学”探秘

霾在2016

钢城故事

百年京张小站行

深度|2016山西煤炭启示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